道医证书是用来证明一个人是道教医生,可以从事道教医疗活动。道教医学是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中的“道”为基本理论,以老子“道德经”中的“道法”为核心内容,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科学和发达的道教医学流派。
什么是道医
在道医养生理论中,精气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,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离不开太阳、月亮和星星,人体生命则离不开精气神,因此道医也有“天有三宝日月星,地有三宝水火风,人有三宝精气神”之说,“气生精,精生神,神生明”,养生治身则要循此自然之道: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。《太平圣君秘旨》说:“本于阴阳之气,所气转为精,精转为神,神转为明。故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、精,不去其形。”
一、精
道医所说的“精”与中医理论有所区别,在中医典籍中,“精”专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系生命活动的各种精微物质,包括精液、血液、津液等。而道医关于精的概念则涵义较狭,一般专指肾脏之精。《养性延命录》有言:“道以精为宝,施之则生人,留之则生身。生身则求度在仙位,生人则功成而身退。”《宝颜堂秘籍》中曰:“精在先天时,藏于五脏六腑,氤氲而未成形;后天之念一动,则成为后天之精。”《入药镜》则说:“夫人因精而得神,神因念而得命,故命者在于精而已。精者,至真也,生之物也,有名而无形者也,天地万物皆是精之所生,而积之以为命,其来从乎恍惚焉。”以上所述,都把“精”看成是生命的基础,即生命的根本机能,既然精是生命的机能,它的衰败,或导致人的衰老、死亡。它的新生、旺盛,可使人健康长寿、精力旺盛,是青春活力的源泉。那么保精、补精、固精,就必然是道医养生的第一要务。
二、气
道医认为,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,《难经》中记载:“气者,人之根本也,根绝则茎叶枯矣。”而人的生命是禀天地自然的元气而生,《抱朴子》有言:“人在气中,气在人中,自天地至于万物,无不需要气并以气为生。”道医养生学中关于气的概念与中医所论不同,中医所说的气有真气、谷气、宗气、卫气、营气、三焦之气、二脏之气,而道医所说之气,则主要指先天元气,元气通过父母传给后代,其物质凝结形式是元精,其气化及能量形式为元气,是生命的根本,唐代道士吴筠在《元气论》中说:“人之生也,禀天地之元气,为神为形;受元一之气,为液为精,天气减耗,神将散也;地气减耗,形将病也;元气减耗,命将竭也。”元气源发于肾中之元精,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,贮于脐下丹田中,平日靠后天精气滋养而转化为各种气机,并经三焦输布全身,用以实现人体生命系统的活动,人的一生中,作为生命能量源的先天精气,会受到不断损耗,当其耗尽时,生命也就结束了。因此要实现长寿的目的,就要防止或减缓先天精气耗损,道医通过各种养生手段,如食气、炼气,为的就是使业已损耗的先天气得到补充和恢复。
三、神
现代医学认为,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,包括感性的、理性的、直觉的思维意识活动。道医认为,“神”以人体场的形势而有在,神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存亡,神散则生萎,神衰则生弱,神亡则生亡。《七部语要》说:“神静则心和,心和而神全。神躁则心荡,心荡则神伤。将全其形,先在理神。故恬和养神,则自安于内;清虚栖心,则不诱于外也。”神有先天后天之分。先天神又称元神、元性、真神、真性等,是先天性思维物质本体和潜意识心理能量。后天神又称之为识神、欲神,即感知、思维、意识等,以生物场态依附于形体,对于生命本身状态及发展方向,具有决定性意义。宋代道士张伯瑞在《青华秘文》一书中指出:“夫神者,有元神焉,有欲神焉。元神者,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;欲神者,气禀之性也。元神乃先天之性也,形而后有气质之性,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。”他还指出:神由心而生,心为神之君。心的本体是无为的,不动的,但却主宰着万物。“盖心者,君之位也,以无为而临之,则其所以动者,元神之性耳”。这就是说,神藏于心,动则为神。从这一意义上讲,道医的炼神还虚,主要是除欲神,炼元神,使神性形命,俱与道合真矣。
可以看出,道医养生学说的实践基础是建立在精、气、神学说之上的,而以精气神为修炼的内丹术,则是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级养生术。精足,气旺,神全,则精神焕发、行动矫健,老年人能鹤发童颜,延年益寿,青年人可长葆青春,推迟衰老。